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道 > 2016年教科研信息第十二期

2016年教科研信息第十二期

2016年08月29日 09:21:04 访问量:284

高考作文题传递怎样的教改信号

“看到漫画作文题我有点傻眼”、“农村娃没见过VR,恐怕作文不知道从哪里动笔”……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试题依然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文以载道”,作文既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考查,也是人们用以考察社会思潮的一个风向标。

2016年高考,全国各省市9套语文试卷共采用了10道作文题,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另外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10道作文题究竟考查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些作文试题传递出怎样的教育改革信号?其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思潮?中国教育报特邀请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国内知名大学语文研究学者就此展开不同视角的解析。

作文题的立意紧扣“立德树人”

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与往年高考作文强调育人导向的立意类似,2016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的10道作文题体现了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求感应新常态、立足提升国家软实力、体味人生与社会和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实现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和考查功能。

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既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羽在中华茶文化传统基础上研发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后又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助力政府规范市场,将新式花茶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乡亲集体致富。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代语境的一个缩影。考生可以围绕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优先致富与共同富裕,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等诸多话题,由近及远地生发思考、写出有才情的文章。譬如,茶叶源于中国,茶叶产业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新式花茶的开发因而具有产业转型的意义,属于创新发展,同时也具有绿色发展的意义;小羽主动打破技术垄断、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的作为,既是“店多隆市”商业规律的生动例证,也是“和气生财”古训的现代诠释,更是当下中国亟需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极佳体现。

着眼身边事,体味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试题选择一幅漫画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

“这道作文题很有现实意义,当前的应试教育登峰造极。教育何去何从?我们的社会、校方、家长都应该好好反思。”湖北省襄阳五中语文特级教师李锡林说,这幅漫画由两部分组成,两者构成鲜明地对比:左边的考生得了满分获赞,98分挨打;右边的考生得了55分挨打,61分获赞。

“显然,这幅漫画折射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李锡林分析认为,一是唯分数论。连98分这样的高分都不能获得满意,这是何等扭曲的教育观?在这样的教育观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上逢进必考的用人制度;看到的是许多中学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的大力宣传,所有教室里外铺天盖地的各种分数名次表;看到的是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有任何爱好、只需做题的极端现象。在这样的教育观下,得到肯定的学生必然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有挨打的份。二是快乐论发展论。不要求学生是学霸得高分,但要有底线,所以55分要挨打,61分就可以通过。即非没有原则的放纵,又不是丧失人性的严苛。这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教育观。只要稍微用心,成绩基本合格几乎人人可以做到。那么,学生就可以有极大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学习的过程就可以是快乐的、主动的,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今年高考漫画作文题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相信,凡是答这道题的学生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幅漫画是以批判性为主的,它批判的是唯分数论——以分数为标准来判断——这可能是家长的态度,也可能是教师的态度。如果从正面解读,这幅漫画中一个孩子得了55分被批评,得到61分后就受到表扬,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写。所以,这道作文题虽然切口很小,但延展性很强,既可以就故事来讲,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

今年高考作文类似的细微变化,也被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敏感地捕捉到。陈跃红分析认为,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命题作文、主题作文、材料作文,现在则是材料+任务作文,这样的形式,既保证了导向也保证了材料。今年的命题多数属于材料+任务型。这样的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既要贴近考生,又要能有广阔的展开度,同时可能创新;任务则不能直白地讲“立德树人”,而是隐含着这样的导向,让学生有发展叙述的空间。

此外,今年10道作文题还呈现出了另一道靓丽风景——聚焦语文话题,立足软实力提升,彰显文化自信。比如,今年的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阅读方式与我的青春阅读”的作文题,都不约而同地聚焦语文话题,占了所有试题的近1/3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认为,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等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审视,考生可结合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对语文学习中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种途径进行总结评价,并由此引申出对语文终身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联想到每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及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整体语文素养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

作文材料选择力求贴近考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

侧重检测考生的社会阅历

看完10道高考作文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导、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教授由衷地感叹,“现在出作文题目越来越难了——作文题目既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内在价值,考查考生的学习质量,又要回应社会热点,在回应热点中还要带有正面的导向。既要拥抱一些网络语言,又要树立严谨的传统文化认同。”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向来是我国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追求方向。从今年高考10道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内容上看,都体现了这种命题思路。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全国作文材料的选择一以贯之地追求丰富多元,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画材料;既有考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内容,也有社会现实的典型人和事及热点问题;既联系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关注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又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人生,积极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在比较和辨析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

再比如,全国Ⅱ卷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更让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就自己熟悉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作出比较,阐述真实看法和理由;不同考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路线不尽相同,而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又十分丰富,三条途径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情境;于是,它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哪条更重要?哪条更有效?哪条更适合考生自己……诸如此类可比较阐述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考生作文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同样,全国Ⅲ卷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主人公小羽有生活原型,是考生“熟悉的陌生人”;山东作文题由“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途”起笔,这些试题都采取将立意的多样化和写作的探究性置于具体情景的办法,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充分激发考生的表达热情。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直接聚焦评价问题,要求考生就评价他人的生活的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其目的也不是要对“评价他人的生活”之类现象进行是非曲直、优劣高下的简单判断,而是要让考生通过充分的辨析,认识到科学正确的评价对未来发展进步的积极促进作用。

“因此,从更大视野来看,不论是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问题,还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进步与退步之类话题,都可以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思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实质内涵,科学认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唯分数论、唯GDP论,促进小到个人、大至国家层面的内涵式发展、协调性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解释说。

“高考命题不是找着偏题、怪题为难考生,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同时对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就全国Ⅲ卷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而言,考生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就需要对材料背后的多学科背景知识有所了解。比如,材料中既有创新创业这样一个大背景,又有什么叫专利,什么叫地方标准,什么叫新兴产业,还有牵涉到的法律、政府职能等。这些关键词对于18岁的高中生来说,可能很难自己亲身去接触到这些领域,但对于考生的多学科知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认知等,都提出了潜在要求。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知识储备,就可能比较好地把握材料,写出有份量的作文。

事实上,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表达的内容和方向要确定和准确,既要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在理解上不会存在分歧、“有话可说”,又要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始终是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努力的目标之一。然而,通过一张试卷、一次笔试就要准确把每个考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检测出来,绝非易事。“好的作文题一是提供的材料要准确,二是要兼顾公平。”在康健看来,今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确实让人不太好把握。比如,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题干主要在描述阅读方式的无纸化在青年人中广泛流行,对于‘青春’二字的含义,题干并未交代清楚,学生容易不知所措。”“难道所有农村地区的孩子都了解VR(虚拟现实)?”说起浙江的高考作文题,康健坦言,没有详细的解释,很多农村地区的考生对虚拟现实并不见得都了解,因为生活环境的区域限制,这就很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作文材料重在激发学生深度思维——

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重视考生思维品质、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给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副校长袁卫星留下了深刻印象。袁卫星认为,今年的江苏卷让考生在“彰显个性”和“创新意识”中思辨,浙江卷让考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思辨,山东卷让考生在“准备”与“前行”中思辨……这些作文题,出题者提供的材料并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表述,而是引出话题,给出空间,让考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考生需要就材料分析具体原因。因此,考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时,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由此辨明彼此关系(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只有辨明了这些关系,考生才能顺畅地立意、构思。

借助背景材料激发考生深度思考、突出考查考生逻辑思辨能力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实际上,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相当成熟,在充分展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多元、自主立意空间大、入题引导自然的基础上,去年增加了任务驱动型的指令要求,今年又针对具体题目作了不少细微而重要的调整,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进行新的探索。比如,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在考查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能力的基础上,要求 “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这就使写作任务更加清晰,要求考生必须在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生发议论。

“这对考生在比较中思辨说理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套作,而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漫画材料形象、生动、有趣,画面内容对比强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容易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联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漫画的丰富寓意,又可让学生联想到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退步,联想到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与之相关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问题。

漫画的意趣不仅来自横向两组人物的比较,考生还可以从纵向或者就四幅图案整体进行比较,乃至激发一定的哲学思考。漫画中人表现出来的分数变化很耐人寻味:与自己比有退步,但与别人比仍是优秀的;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仍有差距。这种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系,可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诸如要有普遍联系的思想、要全面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高度,而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系,也正暗合传统文化中“盈极必亏”的道理,以至于进步与退步是存有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的,等等。

“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大多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兼顾了考查学生价值取向、语文素养以及逻辑思辨能力。”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分析说,上海卷、浙江卷都属于现象评述类的文章,需要考生紧扣材料,表达鲜明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论据论证,思辨性要求比较高。虽然平时因为没有做过太多思辨性训练,可能会偏执一端,但还是让每位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至少也能大致检测出考生语文素养和思维水平的差异。凌宗伟认为,江苏作文题虽然也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但相比较而言审题相对要困难些。尽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大家是熟悉的,但熟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却不多,何况还要谈个性与创新。这当中缺少必要的背景信息,写起来有困难。“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语出华德民先生前些年为《冀成诗文选》的书序,“写作的窍门儿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冀成先生说他对这句话“琢磨了挺长时间,没琢磨透是怎么一回事”,至今也只体会到恐怕说的是“写作,有话则短,精炼自己的语言;无话则长,调动自己的情感”。

“实话实说,我也是今天才从网上找到这句话的出处。”谈及今年高考江苏的这道作文题,凌宗伟毫不回避地说,“如果不知道这句话有这样的背景,恐怕很难去谈‘个性’与‘创新’”。

“总的来看,今年的作文题更关注社会热点,更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教育究竟是要打造做题机器,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我们该不该热爱我们的母语,仅仅是为分数而学语文吗?是只在乎个人致富,还是引领他人共同致富?我们有权利随意地对他人说三道四吗?全国卷的三道作文题和上海卷的题目都深刻而敏锐地击中了我们当下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北京卷和天津卷的题目都关注到读书,也是切中时弊的,教书的不读书,当学生的不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李锡林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将社会的这些脉搏拿得很准,很有现实针对性。”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表面上考查的是几百万考生。但或许既是对社会、也是对时代的现实考问。李锡林坦承,“站在老师的角度,我还是更喜欢全国Ⅰ卷作文题,因为它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我们所有人一个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作为一位老师必须考虑但又无奈的问题;作为一般的民众包括考生,我更喜欢上海的作文题,因为它让我们每个人无法遁逃,它的敏锐、犀利、独到,势必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

 

 

编辑:王淑格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一中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