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报道 > 2016年教科研信息第五期

2016年教科研信息第五期

2016年08月29日 09:10:50 访问量:233

适应教育信息化  更优质服务学生

强军宏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现在这一预言正在加速成为现实,比如在线教育、微课、MOOC、名师讲堂以及黑板教学等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查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甚至是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教科书上的知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电脑可以代替老师了”。教师的权威性已经或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教师如何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更优质服务学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再学习,增强造血功能

学高为师,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多多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多多学习,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有关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能力更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习者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唯有多多学习,才能在教学时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时时学习即学习不能间断,因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短,几天不学习,你就有可能会有不了解的知识,不明白的问题,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反复出现,老师的权威在哪里?!终身学习即学习没有终点,俗话说要交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交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必须有一个川流不息的“活水源泉”。由此可见,教师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教学新要求,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教一天,学一天,自觉给自己“充电”,“加油”,培育造血功能,营造好自身的造血系统,才能实现有“源头活水”,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二、铸师魂,奉献赤诚爱心

人们常说:“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延伸这句话可以说:“爱优等生的老师是普老师,爱中等生的老师是优秀老师,爱待优生的老师是特级教师。”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对学生奉献爱心,并教给学生为社会、为他人去奉献自己的爱心。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构建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桥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信息化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到细心发现学生的长处,耐心教导学生成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真心帮助,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要构建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时时刻刻生活在民主和谐、平等互助、合作共享、友爱共存的环境中。这些都需要教师以赤诚之心去感染、去引导、去营造。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能获取爱之回报(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学习的乐趣,收获到不仅仅是冰冷的“电脑老师”所能赋予的知识。

三、转角色,强化危机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讲授而轻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更多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探究交流的引导者,学生遇到疑难的解答者。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不必再讲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讲授又很难很好地掌握,所以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进一步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使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领域得到整体发展,使学生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创新精神和实践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需要教师拨开迷云,解答疑惑。客观地说,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不需要“传声筒”、“留声机”式的刻板教师,这样的教师如果不尽快转变观念和角色,不久的将来有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

四、重教研,培足发展后劲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教师要敢于扬弃,大胆从“教教材”的藩篱中走出来,用心用脑用功,研究、开发、整合、重组教材,正真做到“用教材教”。不仅要对所学专业开展深入研究,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且要善于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结合得更加紧密,使教学与研发融为一体,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型的教师。教师还要善于从平凡、司空见惯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课题,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等方式,产生新的灵感,撞出新的火花;从重复的周期性的工作中发现新的乐趣,产生新的动力,不断增添教研热情,增强主动教研、积极教研的动力,进而培足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后劲。

总之,教育信息化正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更优质地服务学生,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神圣使命。

上好课,需要培养四种能力

上好课,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即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具体说来,问题可以从从文本的标题中来,可以从精彩的或者不起眼的段落、句子、词语中来,可以从看似矛盾与夸张的文字中来,可以从看似合理和貌似多余的文字中来……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考量,当你走进课堂,才可能是从容的、有底气的。 

2、灵动的能力: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 

所谓“灵动”,就是教育机智,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才能及时消除那些不利于教学的负面因素。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除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具有课堂的灵感,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教学不存在 “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由于时间、场景在变化,教育的“变数”是永恒的。既然“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灵动,要把随机事件视为火花和引子,要有独特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3、沉稳的能力:别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 

所谓沉稳就是不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动不动就表扬:“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许多情况下教师很急躁,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沉稳地驾驭课堂,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做人。所以,在“灵动”的同时,还要讲究“沉稳”。比如课堂上,教师要明白廉价的表扬是不利于学生成人的,同样动不动就棒喝,也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讲,沉稳就是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棒喝时就棒喝,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4、“得意忘形”的能力:摆脱固有的模式束缚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所以好老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并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好的课堂教学,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让师生难以忘怀。

编辑:王淑格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一中 特此声明。